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导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

地理资源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于1999年9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地理资源所坐落在北京市四环路侧,毗邻奥林匹克公园和森 林公园,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具有一流的科研工作条件和浓厚学习氛围。

 

  地理资源所的定位是: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制约长远发展的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以持续提升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建设成为服务、引领和支撑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研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目标是:成为我国陆地表层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核心科学与技术研究中起引领作用的综合研究机构,成为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思想库、人才库,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研究,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成为国际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生态建设领域的著名综合性研究机构。


   

       地理资源所科研系统由7个实验室(中心)、30个研究室(中心)组成,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纽带的“一三五”科研组织模式。7个实验室(中心)是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资源利用与环境修复所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地理资源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单位共建国土资源部、北京市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设有理化分析中心和五个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禹城综合实验站、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3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建成中国物候观测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同位素观测网3个全国性观测研究网络,共同构成了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成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数据汇交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分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设在该所。此外,还设有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专业图书馆。

 

  至2016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编职工616人。其中科研人员443人、科技支撑人员124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及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1人、副研究员及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2人。

 

  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新增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0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新增1人),“外专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新增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增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新增1人)。

 

  地理资源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理学(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生态学;设有环境科学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气象学、生态学、环境科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硕士)、农业信息化(农业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设有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91人(其中硕士生273人、博士生493人、香港地区博士生1人、外国留学生24人),在站博士后278人。

 

  截至2016年底,地理资源所共有在研项目/课题1207项(包括新增项目/课题533项)。其中,主持国家研发计划项目9项(新增9项),课题39项(新增39项),863课题2项,973项目1项,课题14项,科技支撑项目1项,课题1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课题5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6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基金26项(新增3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面上项目213项(新增4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03项(新增3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新增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2项(新增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新增1项),中国科学院STS项目16项(新增2项);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研究项目10项(新增2项);承担经费在100万以上国家部委委托项目13项(新增3项)、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40项(新增26项)。

 

  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挂靠在地理资源所。该所为全国科学院联盟地理资源分会理事长单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全球碳计划亚洲区域办公室和全球土地计划北京节点办公室、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13个国际组织或科学计划的相关分支机构设在该所。主办的刊物有《地理学报》(中、英文版)、《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版)、《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生态旅游》等。

2

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整体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联系和地域分异规律。通过研究能量和物质的迁移转换以及人对环境的塑造,解释地球表层的地域结构形式、功能关系及动态过程。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增进人类对其家园的认识,从而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有效地治理和保护自然环境。根据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专门自然地理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特别是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主要研究方向:陆地表层系统要素格局与功能地域分异规律、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与适应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水文水资源、冰川与冻土、化学地理与污染控制、生物地理与生态、区域气候与环境、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等。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是区域发展与资源经济研究。主要研究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资源与环境经济、产业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等。承担着国家和地方的多个研究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津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演化机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产业分工与碳排放向中国的转移评估”、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经济地理学方法研究”、国家部委和省市委托项目“首都圈固体地球分析”等。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平,能从事区域经济、区域与城市规划、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的专门工作,也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区域发展理论与模拟分析、旅游地理与城乡旅游发展。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和地球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着重研究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分析、显示和共享。

       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现代地图学、生态环境信息学、海岸带海洋信息系统、地球数据科学共享。

 

   生态学

        生态学主要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所属的29个野外定位实验站为依托开展学科研究工作,与地理科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主要特色是以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在全球、全国、区域和试验站四个层次上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生态系统模拟与集成分析,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及其耦合机制,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

        我所环境科学研究主要从水、土壤、大气和人体健康角度开展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与健康、土壤环境保护和环境地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上述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健康、环境污染与修复。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目前在国际与国内学术界均已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农业问题的最重要的学术参考文献来源之一,主要涉及三个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政策、资源环境城乡协调发展与反贫困产品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气象学

   气象学是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来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科学。

 

   自然资源学

   资源科学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个具有传统学科优势和广泛国家需求的综合研究领域。旨是面向国家需求,开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资源科学综合研究,创新和发展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

3

研究生学习生活

       研究生公寓 7千多平米,教室 及会议7百平米,文体活动室 2百平米。本所自 2003 年起成 年起成立研究生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一年度新联欢晚、公益宣传日、 趣味运动会 、登山比赛等,丰富了研究生的业余生活 。


        我所于 2005 年创建了“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地研联) ,该社团着力于搭建全国地 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术交流平台,发展了理事单位60 多个,覆盖全国地理学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目前全国地理科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术团体。2014年开通了“全国地研联”的微信公众号,并定期推送会议通知、地学快讯、名家观点、读研生活、干货分享等信息,目前订阅量已超16500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新设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优化城镇布局和结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不同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空间治理等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重点研究内容,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国家和地方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重点研究产业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农业与城乡协调发展、旅游和社会文化发展与规划、区域与城乡发展机制与模拟方法等领域,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学实力】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人文地理专业,并整合中国科学院其他相关研究所的人文与经济地理专业力量共同承办。在关于我国自然环境特点与演变、重大国土整治工程、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大图集编制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等重大领域以及推动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成果

 

       人文地理学科拥有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熟知国际学术前沿、又深入了解国情的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科研和教学人员175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65人,副教授58人;其他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50人。

 

     【培养要求】

       本专业针对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优化的实际需求,面向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和区域治理等领域,着重培养掌握现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通晓城乡规划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技术、城乡规划实操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战略性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资源环境基础、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中国地理、城乡规划学、区域规划原理。

 

        专业选修课程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导论、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世界地理与地缘关系、产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经济学基础、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计量地理与统计分析、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城乡规划编制方法、GIS空间分析与数字制图、全球变化、环境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基础、景观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

“地理资源所”官方网站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

资料来源:地理资源所

本期编辑:刘海猛 杨芬 王波涛 

会议通知|2017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众多大牛、主编现场传道解惑

福利来了|中山大学“一带一路与政治地理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学员征集

好书推荐|《地理设计理论、技术与实践》

期刊目录|《地理科学》2017年37卷6期

期刊目录|《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5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